“双11”轰轰烈烈地过去了。在全民享受消费盛宴的同时,也有人觉得被打扰了——因为各种促销短信。垃圾短信中国人很熟悉,只不过“双11”让它们更密集了。我们真的只有忍受这一种选择吗? 今年新法,未治旧疾 “双11”期间,有大量店家给潜在消费者发送商业性短信 时代已经抛弃了短信,我们也越来越不需要它。除了诈骗信息和各类app发来的验证码,被遗忘在角落的短信列表里,堆积最多的是各种商家推送的促销信息。而随着“双11”购物狂欢的逼近,这一类信息更是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这些让人不堪其扰的商业信息,并不是商家广撒网式不定投放的,而是精准、定点发送。比如你之前在某电商买过猫粮,你在双11那天很可能会收到这样的短信:×××(快递收件人姓名),喵大人的货你真的都备齐了吗?优惠多多多,千万不要错过哦!——××猫宠物用品专营店。
如果说,这种白天的骚扰还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有一种人的遭遇何处诉说?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不少人的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也不能静音,在“双11”当天夜里11点,活动还差一个小时就结束时,一位媒体工作者刚要入眠,就被一家以前买过茶叶的店家发来的短信震醒:亲爱的×××,最后1小时,快来××旗舰店抢茶叶礼包。错过此刻,再等一年! 根据某公司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2014年仅通过该公司拦截的垃圾短信,就达到613亿条。可以想见,被垃圾短信骚扰,并不是一种个人体验,而是全国大多数人都要面对的状况。不管你是新买了房子,收到无数装修公司的短信;还是刚买了理财产品,各类售楼短信就发来了,它看似洞穿一切、精准营销的背后,可能是对我们私生活的入侵。 今年6月,专治垃圾短信的法规已经生效,可是骚扰依旧 早在去年11月4日,工信部抢在当年“双11”之前,发布了一个《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并于今年6月顺利通过、实施。这是国内第一部专门治理垃圾短信的法规。 遗憾的是,这部法规没能起到作用 该法规第三章“商业性短信息管理”内的第十八条,明确规定: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信息内容提供者未经用户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违者可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按理说,“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发商业短信”已经表述得很清楚了,但还是产生了两个争议。其一,现在很多商家在发骚扰短信时,后面都会附上一个“退订回TD”,不少人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免责;其二,什么是“商业短信”?有些“双11”商家认为自己发的是服务性短信。 这两点完全是胡扯。首先,工信部的法规已经说明“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信息内容提供者请求用户同意接收商业性短信息的,应当说明拟发送商业性短信息的类型、频次和期限等信息。用户未回复的,视为不同意接收。”也就是说,你得先请求,用户同意你才能发,用户不回复视作不同意,不能发。即使加了一个“退订”也没法暗度陈仓。 其次,什么是“商业短信”?这部法规的定义是“用于介绍、推销商品、服务或者商业投资机会的短信息”。有些情况下,界限确实比较模糊,比如手机报、中奖信息算不算商业短信?但类似于“双11”商家骚扰用户的短信,毫无疑义是属于这类商业短信的。 由此可见,一些商家规避责任的借口并不能成立。而今年的实际情况已经表明,这部法规没有起到丝毫作用。为什么又变成了有法不依的老套路? 法规束手无策,因为抓错了根、用错了力 治错对象,缺乏联动 当我们治理骚扰短信时,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在治理谁?对于短信息内容提供者,他们的责任当然应该追究,但骚扰短信全面失控,电信运营商在监管上失职,甚至私下串通、勾结(频繁曝出电信运营商地方分公司为垃圾短信发送提供便利)的责任也是一目了然。 在工信部的法规中,对运营商应该负什么责、怎么负责、怎么惩罚,没有明确表述。甚至专业人士认为,应该专门开辟一个章节,谈运营商的责任。工信部作为3大运营商的主管单位,在这一问题上如果不表态,难免让人觉得有袒护之嫌。 在这一点上,我们看看美国的监管机构对运营商有多狠。去年9月,FCC(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对通信巨头Verizon(威瑞森电信)开出740万美元的罚单。理由是:监管机构发现,从2006年开始,大约有200万个新Verizon手机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到Verizon提供的商业营销活动之中,并且Verizon还没有提供退订服务。
2012年3月,美国无线运营商AT&T发起了一项诉讼,指控垃圾短信发送者向AT&T的付费用户发送了2000多万条非法短信。为何AT&T要起诉为它带来利润的垃圾短信提供商呢?因为对美国运营商而言,来自垃圾短信的利润是个“烫手山芋”,要是自己不主动追究,就很可能被监管部门罚以巨款。 除了不追究、少追究运营商的责任,有关部门缺乏联动意识。治理垃圾短信,不是一个政府部门就可以操盘的,而需要全局意识。举例,“双11”期间的垃圾短信,都属于商业广告,这是工商部门的管理职责。如果你投诉到工商部门,工商部门往往让你去找工信部,而工信部又告诉你应该由工商局去找这些广告主,互相之间扯皮。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个部门也确实解决不了这一问题。打击伪基站需要公安部门和电信部门的配合,打击电商商业短信,需要工商部门和电信部门的配合。这些现实中的配合执法,都不是靠工信部出台一份《规定》能够解决的。 罚款太轻,毫无威慑 垃圾短信之所以备受商家青睐,无外乎两个原因:成本低、效率可接受。我国的垃圾短信,主要有三种形式,其一,利用普通手机卡,就像平常用手机发送短信一样发送“点对点”垃圾短信;其二,利用是短信端口,这一类短信都以106开头;其三,利用伪基站,当用户经过其辐射区域时,就会收到垃圾信息。
你打开手机短信列表,可以发现“双11”的商家促销短信,全部是106打头,因为他们采用的都是第二种方式。治理端口类垃圾短信,长期处于拉锯状态。2008年工信部就开展专项行动,但总是无法根治。上网搜索“短信群发”或“短信平台”等关键词,依然会发现大量靠短信端口来群发短信的网站。 据业内人士披露,靠短信端口来进行群发业务的不法商人,每小时的净利润在2万元左右。而上限3万的罚款,既可以罚商家,也可以罚群发服务提供商。且不谈现在有法不依很少罚款,即使真的罚下来,3万元也只是隔靴搔痒,根本不会肉痛。 可向国外学习,找到一个能平衡利益关系的模式 广告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区分出你是哪种人,把自主选择权交给用户 我们每个人对骚扰的定义都可能不尽相同,对骚扰的敏感程度也不同。或许有的人会觉得垃圾短信无所谓,我就是喜欢看广告,而有些人比常人更厌恶被骚扰的感觉。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一刀切地禁止垃圾短信,并不是一种人人接受的做法。 美国作为治理垃圾短信卓有成效的国家,除了如上文所说,把责任很大程度上施加到运营商身上之外,更是采用了一种“登记”制度。2003年6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设立了“全美不接受电话推销名单”,当年12月,联邦政府通过首部全国性反垃圾邮件法案。该法案规定,电话和手机用户可以通过热线或政府网站,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免费列入“全美不接受电话推销名单”中,之后即可合法地避免所有垃圾广告信息的骚扰。新加坡也是如此,民众可在政府建立的“禁止呼叫名单”上注册,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向已在名单上注册的民众发送垃圾信息。 与此相反的是,总有一些对垃圾短信并不敏感,甚至可能需要的人。如果美国手机用户自己不主动加入免受推销名单,又同意商家发商业短信,在他们收到商业短信后,往往会得到一些优惠。比如如果你愿意接受房产中介给你发广告,就会相应减免一些咨询费用。这种逻辑和有的运营商将公用电话改造成免费电话亭,但拨打电话前必须先收听一段广告一致。 这叫什么?这叫既给你选择余地、生存空间,又严格执法。而我们害怕的正好相反:什么都要管,却什么也管不好。 结语:将选择权交给用户、将责任交给运营商、将罚款施加给违约者,垃圾短信怎么可能治理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