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虹冰 菜花市场零售价为每斤2.5元,田间收购价格仅为每斤0.1元;10万斤白菜烂在地头无人问津……近期,“菜贱伤农”又在多地出现。笔者认为,扭转小农户与大市场不适应的现状,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协调配合。 “菜贱伤农”的直接原因可以归为盲目种植、生产过剩。一些农民与销售地采购商信息不对称,农户仅依赖种植习惯,盲目追涨杀跌,造成供求错位、菜价周期性“坐过山车”。而追根溯源,“菜贱伤农”的更深层原因则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调控错位。一些地方缺乏产业规划前瞻性,产业结构调整不及时,涉农服务体系不健全,是造成菜价“贱在田头,贵在案头”的症结所在。 蔬菜产品供需形势变化快、调控难度比较大,这对政府部门调控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各部门应该多想办法,有效缓解和防止“菜贱伤农”:要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当好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靠山”,通过加强涉农服务,特别是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农业大数据手段,削减信息不对称,推动农业生产信息化、现代化;要优化对涉农部门的考核和考评机制,把农民的利益和干部的工作、政府的创新捆绑在一起;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市场调控手段,统筹安排农业生产,切实加强加工基地和储藏、物流中心建设,着力减少流通环节不合理加价,让利于生产和消费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