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今年以来,大余县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按照“树立一个理念、十个致力于、十个全覆盖(即致力于革除陋习,党建+乡风文明全覆盖,让乡风民风美起来;致力于乡村秀美,环境美化全覆盖,让人居环境靓起来;致力于实事惠民,精准扶贫全覆盖,让群众内心暖起来;致力于产业富民,产业发展全覆盖,让百姓钱袋鼓起来;致力于精神小康,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全覆盖,让文化氛围浓起来;致力于痛点整治,移风易俗全覆盖,让不良现象改过来;致力于平安建设,法律、志愿服务全覆盖,让法治新风扬起来;致力于乡村治理,红白理事会全覆盖,让村规民约立起来;致力于绿色生态,生态文明全覆盖,让美丽经济旺起来;致力于弘扬正气,道德建设全覆盖,让典型榜样树起来)”的思路,坚持高位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和自觉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双美”家园建设,打造乡风文明“大余模式”,取得了让广大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真情拥护和主动参与的实效。 坚持五个发力,吹响乡风文明建设号角 省委鹿心社书记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强大合力。大余县把乡风文明工作作为县、乡“一把手”工程来抓,上下联动,全面发力,汇集了除千年陋习、树文明新风的强大合力。 高位推动发力,立下乡风文明行动军令状。成立了县乡两级“乡风文明行动”领导小组,各乡镇均成立了乡风文明管理办公室,负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中实行精神文明建设“一票否决”,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单位年终绩效考评重要内容。 制度建设发力,增强乡风文明行动持久力。出台了乡风文明建设“1+1+14+11+10”系列方案,形成乡风文明建设政策体系,推动乡风文明行动与脱贫攻坚、乡村旅游、基层党建等重点工作深度融合,将软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大余县破旧俗、树新风提供了指导,引领了良好的道德风尚,为净化乡村环境、提升生活质量提供了支持。 宣传攻势发力,强化乡风文明行动影响力。重点推进“十个一”平台宣传,即抓好“一个乡风文明中心、一条文化长廊、一块善行功德榜、一组村规民约、一个红白理事会、一个道德讲堂、一支志愿者义工队、一支新乡贤骨干队伍、一系列文体活动、每季度一次评选表彰”。 “十个带头”发力,实现乡风文明行动齐动员。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十个(即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职人员、领导干部亲属、能人富人、风水先生、享受了优惠政策的群众、企业家、乡贤)带头”行动,在全县掀起了一股乡风文明全民参与的热潮,涌现出了一大批“群众明星”。 重药治痛发力,引领乡风文明行动扬正气。大力整治“以当贫困户为荣”的痛点,大力整治“不赡养老人”的痛点,大力整治“脏乱差反弹”的痛点,大力整治“无理缠访”的痛点。 开展五大行动,拔除乡风文明旧病根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炳军指出,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行动,是事关赣州形象和经济振兴的发展工程,是事关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民心工程。从6月开始,大余县集中开展向陋习宣战、树文明乡风“五大行动”,推进从城镇到乡村、从无序到有序、从陋习到文明、从革旧到焕新的质变。 集中整治棺木行动。全面整顿棺木市场,实现群众家中无棺木存放、从业人员无棺木工匠、流通市场无棺木销售“三无”目标。县里设主会场、各乡镇设分会场每月开展至少一次棺木集中焚烧行动。 集中建设公墓、坟墓迁移及殡葬改革“零点行动”。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公墓体系,新规划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29个,开工建设22个,实现了全县乡镇“全覆盖”。从6月4日零点起,全县范围内亡故人员遗体火化率达100%。 集中整治农村生活垃圾行动。对“五边两区一点”和公共环境开展垃圾集中整治,狠抓乱扔乱倒、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挂乱贴“八乱”现象。 集中整治农村“空心房”行动。把“空心房”整治与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行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工作结合起来,抓好拆除、修缮农村闲置废弃“空心房”以及房屋拆除后土地的平整、垃圾的清理等工作。 集中开展整治畜禽养殖污染行动。对全县所有畜禽养殖场、养殖大户进行拉网式排查,确保在9月30日前全面完成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的关停拆除或关停转产任务。目前,在禁养区已关停或拆除养殖场546家,面积39.23万平方米。 落实五个结合,结出乡风文明新成果 充分发挥乡风文明“润物无声”效应,重点从五个方面做好乡风文明结合文章,推动乡风文明与当前重点工作深度融合,以文明促行动,以行动促实效。 与环境整治相结合,提升乡村环境品质。推行路域环境综合整治“路长制”,持续抓好“三廊五线”环境整治提升,开展“七大专项行动”,大力消除视觉污染,整治提升环境。 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加速乡村经济发展。全县打造了23个乡村旅游点,鼓励引导村民参与流转田土、发展种养、入股分红、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就近就业等获得稳定收入。 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倡导勤劳致富风尚。开展免费职业技术培训,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建立村级扶贫车间,吸引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共创建仿藤家具、服装制衣、电子信息等就业扶贫车间83家,36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就业创业,每人每天收入达60元至100元。 与文化服务相结合,提高乡土文化质量。大力弘扬乡土文化,依托当地文化资源优势,创作了《魂牵梦绕牡丹亭》等一大批彰显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力作,制作了丫山打秋宴、右源山歌、周屋太极舞等一批接地气、沾泥香的乡村特色文化节目。 与法治建设相结合,倡导稳定和谐乡风。在全市率先为全县118个行政村(居委会)均配备一名法律顾问,采取定期“坐诊”、电话“问诊”的方式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法治宣传等服务。 构建五项机制,形成乡风文明新常态 通过建章立制,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力抓手和凝聚民心、赢得信任的重要举措。 构建了绿色发展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工业供给侧改革,发展农业区域优势产业,推进生态服务业,大力推进电商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余先后被授予“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农旅电商示范县”“全国首届百县百品农产品上行百强县”等荣誉称号。 构建了统筹城乡长效机制。高效率抓老城区提质扩容,改造提升了县城、青龙、新城3个高速路口,开工建设了“三园两路一桥”,梅关大桥全面通车,牡丹亭公园即将建成。同时,高起点推进新城区建设,率先在全省建设了县级智慧城管项目,开启了智慧大余新纪元。 构建了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国家重金属防治污染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林地建设,狠抓生态文明创建,狠抓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河长制”和“路长制”。 构建了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机制。倾力抓好关系民生的公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推动乡风文明出成效。率先启动了饮用水源地-城乡饮水安全、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8%,城乡饮水安全、水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构建了“党建+乡风文明”长效机制。在全县树立起“党员干部带头,遇事新办、倡导新风”的导向,发挥标杆效应,推动形成干部示范、党员带头,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 路漫漫其修远兮,大余县将深入贯彻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暨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精神,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婚丧喜庆大操大办、高价彩礼、攀比炫富、赌博败家等陈规陋习,重拳整治,全力打好破除陈规陋习攻坚战;进一步抓好文明创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全县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美丽乡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进一步抓好建章立制,完善乡风文明目标管理、部门协作、帮扶挂钩、资金投入等工作机制,确保乡风文明行动常态长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