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投入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中。70余载光阴流转,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于都,作为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再次见证了红色记忆的延续。今年9月11日,一场庄重的捐赠仪式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举行,开国将军黄经耀的女儿黄晓明等人再次向博物馆捐赠了15件珍贵文物,其中黄经耀手绘砥平里作战态势图等文物便与当年的抗美援朝有关。 记者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见到了这张砥平里作战态势图,它是黄经耀将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砥平里作战时亲笔手绘。记者看到,作战态势图并不算大,纸面微微泛黄,充满着历史的厚重感,纸张上面手绘的线条虽然有些模糊,但每一个细节仍清晰可见,图上各处地名都被准确标注。态势图背后还附有近200字的文字说明,记录着战斗日程等相关事项。 “我父亲在红军长征时期就是一名出色的侦察兵,他曾两次翻越雪山、踏过草地,为的就是帮助大部队找到可以安全通行的路线。”说起自己的父亲,黄晓明的语气中充满自豪。她说,当年在砥平里作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126师376团误将田谷当作砥平里。她的父亲凭借当侦察员时练就的迅速准确分析地形地貌的本领,通过手绘的作战态势图以及对时间进行的精准计算,及时发现了这一重大失误。 除了砥平里作战态势图,黄晓明等人还捐赠了黄经耀用过的怀表、纪念章、证书、缴获的敌军望远镜等物品。“这块怀表是我父亲在一次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在当年的战斗生涯中,这块怀表伴随着他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是在战斗中缴获的美军军用双筒望远镜。他经常在前沿阵地用它观察敌人的动向,思考作战方案……”对于父亲使用过的每一件物品,黄晓明都印象深刻。 一本《革命军人残废证》上,有着黄经耀在1945年和1955年三次领取残疾抚恤金的记录。“战争年代,我父亲四次身负重伤,每次都是九死一生。直到去世,还有一颗子弹嵌在他的左肺紧靠心脏处。”黄晓明说,在一次战斗中,子弹打断了父亲左腿的腿筋,造成两条腿不一样长,他被认定为二等甲级残疾,但他只领了三次国家给予的抚恤金就不肯再领了。军区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要给黄经耀将军补发,被他拒绝了。他说:“要把钱留给生活有困难的残疾军人!” 记者注意到,有一本毕业文凭保存得非常完好。据黄晓明介绍,这是黄经耀于1956年至195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合成军队指挥系学习获得的毕业文凭。“父亲当时四十出头,只有初小的文化基础,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争分夺秒地刻苦学习,最终以全院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学院颁发的毕业文凭。”黄晓明说。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文物保管科科长谢称英介绍说,黄经耀将军是于都县走出的1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之一,1915年出生于于都曲洋,16岁参加红军,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46岁晋升为少将军衔。在7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黄经耀将军历经大小战役战斗168场,特别是在解放天津的战斗中率部英勇作战,被誉为“攻坚虎将”。他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和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等各个时期,获得过解放东北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代表团纪念章。这6枚纪念章如今也收藏在博物馆内。 黄晓明告诉记者,这些父亲用鲜血换来的荣誉和珍贵物品,是国家的文物,也是历史的见证。将这些物品捐赠给博物馆,就是希望通过这些文物,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与牺牲,激励后人奋勇前进。 “将军后人捐赠的每一件物品都见证了将军的英勇与智慧,反映了革命先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我们将妥善保管这些文物,并通过展览、讲解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黄经耀将军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纪念园管理办公室主任钟敏说。
|